對於非妊娠人群,餐前血糖正常值應小於6.0mmol/L,如大於等於6.1mmol/L,則診斷為空腹血糖調節受損,如大於等於7mmol/L,則診斷為糖尿病;餐後2小時血糖正常值應小於7.8mmol/L,如大於等於7.8mmol/L,則診斷為糖耐量受損,如大於等於11.1mmol/L,則診斷為糖尿病。
對於妊娠人群,餐前血糖正常值應小於5.1mmol/L,餐後1小時血糖正常值應小於10.0mmol/L,餐後2小時血糖正常值應小於8.5mmol/L,如其中任何一個指標異常,就可診斷為妊娠期糖尿病。
對於非妊娠人群,餐前血糖正常值應小於6.0mmol/L,如大於等於6.1mmol/L,則診斷為空腹血糖調節受損,如大於等於7mmol/L,則診斷為糖尿病;餐後2小時血糖正常值應小於7.8mmol/L,如大於等於7.8mmol/L,則診斷為糖耐量受損,如大於等於11.1mmol/L,則診斷為糖尿病。
對於妊娠人群,餐前血糖正常值應小於5.1mmol/L,餐後1小時血糖正常值應小於10.0mmol/L,餐後2小時血糖正常值應小於8.5mmol/L,如其中任何一個指標異常,就可診斷為妊娠期糖尿病。
根據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提出的標準,具備以下 4 項中至少 3 項即可診斷為代謝綜合徵[2]。
代謝綜合徵本身集合了多種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,因此,會顯著升高新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、出現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風險[3][4][5]。
代謝綜合徵的核心是一種被稱為“胰島素抵抗”的狀況,這種情況長期存在時,會促使體內的血糖血脂紊亂,血壓升高,出現中心型肥胖(即腹型肥胖),並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進展。動脈粥樣硬化正是發生冠心病的病理基礎,高血壓則是加速冠心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發展的一個要素,血脂代謝紊亂也會促進冠心病的發生發展。可見,代謝綜合徵會從多個方面造成影響,上述因素相互疊加、互相影響、互為因果,最終會推進冠心病的發生[3][4][5]。
注射液 , 注射劑 , 衣錠 , 鹽酸 , 維他命 , 糖衣 , 糖漿 , 軟膏 , 乳膏 , 黴素
有研究顯示,沒有代謝綜合徵的肥胖人群,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較一般人群並沒有升高,但是相對於無代謝綜合徵且體重正常者,有代謝綜合徵且肥胖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了 2~3 倍,死亡風險增加了 2 倍[6]。
肥胖、吸菸、高碳水化合物飲食、鍛鍊不足等均是與代謝綜合徵的發生相關的危險因素,針對上述方面進行干預,有助於預防代謝綜合徵的發生,從而阻止或延緩其向心血管疾病進展。
因此,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、積極減重可作為預防代謝綜合徵的重要舉措。若吸菸,應先戒菸,並避免吸二手菸。定個減重目標,例如在 6~12 個月內減重 7%~10%。通過調整飲食結構、控制總熱量攝入、減少脂肪攝入等有助於減輕體重。堅持鍛鍊也很重要,每天應進行至少 30 分鐘的中等強度體育鍛煉,如健步走。
顆粒 , 膠囊 , 毫升 , 毫克 , 公絲 , 公克 , 公撮 , 感冒 , 粉劑 , 單位
此外,如果合併有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,要在醫生指導下接受藥物治療,將血壓、血脂和血糖均控制在理想範圍內[7][8]。